5年后的广州竟然会变成这样, 赶紧进来看看!

广州百事通,生活更轻松~

与好友共享广州吃喝玩乐及精彩信息

29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决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并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规划总体目标17392471636342587638

空气优良天数超八成

规划提出,至2020 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 年均浓度下降到30 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我市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 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不超过70 分贝。

规划提出,到2017 年,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和纳污效率,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到2020年,规划新建、扩建、改建污水处理厂23 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9 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38.18 万吨/日,新增初雨处理能力135 万吨/日,中心六区新增污水处理厂内污泥减量处理设施1500 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到2020 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十三五”期间,开展9个区共187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2017年年底前,全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首批35条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开展其余152条黑臭河涌整治工程,进一步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十三五”期间按期完成广佛跨界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年度目标和任务。

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流溪河、增江两岸村庄实现水排放零污染。

创建“海绵城市”

完成重点易涝区排水系统改造

707787243911450323

什么是海绵城市?

《规划纲要》提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建立适合南方长时间多雨天气的建设标准。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同时,广州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用自然排水能力,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其中:

1

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

2

鼓励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广场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

3

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

4

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试点片区

“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包括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大坦沙岛、广州教育城、中新知识城、广钢新城、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东部生态廊道。6月底,位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广州大观湿地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

改造易涝区域排水

今年春夏之交广州暴雨频发,市区浸涝现象多见。规划提出,广州要打造“海绵城市”,实施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应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目标是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

同时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到2020 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 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 年一遇,海鸥围、高新沙围等防护农田区的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部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20~50 年一遇,结合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 年一遇的暴雨。

到2020年,规划新建、扩建、改建污水处理厂23 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9 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38.18 万吨/日。

规划提出,至2020 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 年均浓度下降到30 微克/立方米以下。

规划提出,广州要形成“六廊多带”、“七核九片”的总体生态网络结构。

“六廊”包括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生态廊道、东江—狮子洋生态廊道、王子山—帽峰山生态廊道、桂峰山—石门森林公园—凤凰山生态廊道、北二环—开发区东部生态廊道、沙湾水道生态廊道等6 条区域生态廊道;

“多带”包括珠江前后航道滨水休闲绿带、大坦尾—白云山—火炉山隔离绿带、番禺组团隔离绿带、南沙港快速路隔离绿带、花都山前绿带、东部城区组团隔离带和增城农业带等多条城市空间组团隔离带。

“七核”包括白海面、白云山、海珠湿地、大夫山—滴水岩、海鸥岛、黄山鲁、南沙湿地等7 处生态绿核;

“九片”包括从化山地、花都西部山地、白云西部农业区、帽峰山-白云山地、东部城区山地、增城北部山地、增城南部农业区、番禺南部农业区、南沙滨海景观区等9 处生态片区。

交通“低碳化”

严格控制中小客车保有量增长

17346030419585828372

什么是交通低碳化?

《规划纲要》提出,将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交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加快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同时,完善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与城际(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如何实现交通低碳化?

市内出行方面,广州力争到2020年新开通9条轨道交通路线,总里程达到520公里以上;全市行政区公交线路总数达12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纲要》还明确,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群体的市场需求,探索推出定制公交、定制出租等不同系列服务,提升交通便捷性。

在拓展智能交通应用领域,广州将加快“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交通管理流程,扩展智能交通在大交通领域的覆盖面;完善智能交通服务与管理平台,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产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推广“行讯通”和“微公交”等市民出行信息服务。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此外,广州将严格控制中小客车保有量增长,继续实施科学的中小客车总量控制措施,实现中小客车合理、有序增长。在控制机动车总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市内交通流量。

污染土壤“排毒”

分类制定修复方案

11608075518883923060

《规划纲要》从强化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开展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完善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管理、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等4个方面,提出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和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广州将重点关注白云、番禺、花都等区蔬菜、果树等农产品基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以蔬菜种植基地为重点,试点开展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在治理修复方面,根据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水平,分类制定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方案。方案主要内容为: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及时调整土地规划;拟治理修复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在完成土地的修复后再开发利用;尚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要明确监管措施和责任单位。针对不同场地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建设场地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工程。

推“135”低碳出行

10326447990195783889

根据《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要建成20个低碳示范社区,并将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教育城、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白云新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打造成紧凑集中、功能多元、生态优先的绿色低碳城区。

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广州将推动“135”低碳出行。为了达成目标,广州将完善自行车网络和停放设施,结合地铁、公交站场、专业市场、居住小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地点,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建设,重点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人行道整治、绿带、绿道等合理布局低碳出行专道,建设“骑楼、连廊”等富有岭南特色的步行空间,打造人车分离、安全便捷的慢行通道。

节水节电有奖励

《规划纲要》还提到将“建立碳普惠制度”,即制定碳普惠管理办法,对居民低碳出行、购买绿色建筑、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给予必要奖励;探索建立碳币发行制度,搭建碳币发放综合管理平台,在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碳币的适用范围,逐步增强碳币的流通性和实用性,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低碳生活行为活动。

来源:广州百事通

发表评论